News Center
EN

海尔施基因在第七届中国生物诊断创新发展大会上交流
2025-09-07

2025年9月5日-7日,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主办的“2025第七届中国生物诊断创新发展大会”在古城西安召开。会议邀请到庄辉院士、王以政院士等多位大咖做现场讲学。


本届大会以“拓展生物诊断边界,共筑人类健康未来”为主题,设置了一个主会场和“AI与数智化应用”、“新技术研发与应用”、“临床实验诊断”、“原材料与创新转化”四个分会场以及一个“特殊病原体实验诊断”圆桌会议。





一、大会报告:AI辅助多重基因检测引物探针设计云平台介绍


海尔施基因CTO吴勇博士受邀做大会报告“AI辅助多重基因检测引物探针设计云平台介绍”。以核心技术优势,赋能前沿科学研究。将PAMDAX(Pan-Genome based & AI-assisted Multiplex-PCR Design and Assessment eXplorer)基于泛基因组的AI辅助的多重PCR设计与评价系统面向科研界开放。



通过将核心PAMDAX AI模型向全球科研界开源,致力于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基础医学研究机构提供免费、开源、高性能的多重基因检测引物探针设计解决方案。这一举措标志着公司“技术开源,价值共创”愿景的实质性落地,旨在通过构建非营利性行业大模型,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创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


海尔施基因CTO 吴勇博士


吴勇博士强调:“我们相信,真正的创新来自于开放与协作。通过将海尔施基因积累了14年的技术经验以开源方式回馈科研机构,我们希望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设施,助力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出。”




二、分会场报告:特殊病原体实验诊断研讨会


在备受瞩目的“特殊少见病原体核酸检测方案设计、创新平台、评价规范和趋势”圆桌会议上,海尔施基因研究员张迪骏博士应邀出席,并作PAMDAX AI应用分享。


海尔施基因研究员 张迪骏博士


张博士指出,针对特殊少见病原体,传统的引物设计方法面临基因组数据稀缺、同源序列干扰强、种内变异度高等多重挑战,极易导致检测灵敏度低、交叉反应等问题,是制约核酸检测方案开发的核心瓶颈。


为直观展示破题之道,张博士在现场以立克次体(Rickettsia)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这两种典型且检测难度高的病原体为例,通过PAMDAX AI平台进行了实机操作演示。


1. 一键启动设计


平台依托泛基因组数据库,完成了跨物种同源序列比对,自动规避了与常见病原体的交叉反应区。


2. 智能评价与优选


内置的CNN评价模型对多组候选引物进行了多维度的精准评分(包括特异性、发夹结构、Tm值等),并实时输出了最优解。


3. 生成完整方案


短短数分钟内,一套包含引物序列、反应条件、预期扩增产物大小及潜在风险提示的完整、可立即投入实验验证的检测方案便清晰呈现于大屏幕之上。



这场生动、高效的现场示范,赢得了在场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与会专家表示,PAMDAX AI平台不仅将原本需要数日乃至数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作压缩至分钟级,其精准的设计逻辑和严谨的风险预判能力,更为少见病原体的快速检测试剂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工具。


此次演示有力地证明了,海尔施基因的PAMDAX AI平台已成为连接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与实际科研、临床检测需求的关键桥梁,正持续为分子诊断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智能动能。


特殊病原体实验诊断研讨会 会后合影




三、展台交流,络绎不绝


海尔施基因作为本次会议赞助商,在大会现场搭建了展台,与各位参会者共同探讨“PAMDAX AI注册与应用”。很多参会者都对PAMDAX AI系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纷纷来到展台前领取资料、咨询注册相关问题。



返回列表
返回列表